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高中古诗文谢公亭-李白全文解析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01-20 16:18:40


谢公亭是李白早期创作的一首诗词,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我们会重点学习这首诗词。针对诗词中难点知识的学习,我们学大教育专家为同学们带来了高中古诗文谢公亭-李白全文解析,希望你按照我们的赏析学习这首经典诗词。

李白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仿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注释】①谢公亭:谢朓曾在此处送别友人。

1.请描绘诗中画线句所呈现的景象,并说说这两句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分)。

答:当年客人们欢聚的场面不见了,深蓝的天空上高悬一轮孤月,空山寂静,碧水长流。透露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2.“风景每生愁”中的“愁”的内涵有哪些?(4分)

答:“愁”的内涵比较丰富:既有思古人而不见的遗憾,又有对自己身世漂泊的叹怨,还有在昔日谢眺交游盛景衬比之下对自身境遇的寂寞,更有受谗遭妒内心郁结的抑郁。

3.“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画面?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春天里,池塘里的莲花映着艳阳,自开自落,一片盎然;秋日夜晚,窗外修竹在静谧中窣窣地发出清响,衬得夜晚一派静谧。诗人描绘了两幅春秋佳节良宵的画面,以乐景衬哀情,风景虽佳,人事却难免寂寞,也流露出诗人欲与谢眺神游而不得的落寞。

翻译:

谢亭曾是谢朓与范云离别之处,我每当看到这里的风景就不禁生愁。主客分别,已是青天明月;人去山空,只见碧水清流。池畔的杂花,映着春天的朝阳;窗外的竹林,夜里像在秋风中鸣个不休。我与古人息息相接,高歌一曲纪念谢公与范云的此地旧游。

背景:

谢公亭是为纪念谢朓所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此诗为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时所作。

赏析:

《谢公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近古五律。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李白游宣城时。首联写谢朓、范云当年离别之地犹在,目睹此处景物不免生愁;颔联浑括地写出了谢公死后亭边的景象,以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构成开阔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颈联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其中寓有怀古情思;尾联写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全诗表现了作者对人间友情的珍视,也表现了李白美好的精神追求和高超的志趣情怀。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谢朓、范云当年离别的地方犹如还在,诗人每次目睹这里的景物都不免生愁。“愁”字内涵很广,诗人思念古人而恨自己不能见到古人,度过每一天却觉得孤独,乃至由谢朓的才华、交游、遭遇,想到诗人自己的受谗遭妒,这些意思都可能蕴含其中。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两句紧承上联“离别”“生愁”,写谢公亭的风景。由于“离别”,当年诗人欢聚的场面不见了,此地显得天旷山空,谢公亭上唯见一轮孤月,空山寂静,碧水长流。这两句写的是眼前令诗人“生愁”的寂寞。李白把他那种怀古人而不见的怅惘情绪涂抹在景物上,就使得这种寂寞而美好的环境,似乎仍在期待着久已离去的前代诗人,从而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当年客散之前景况的遐想。这不仅是怀古,同时包含李白自己的生活感受。李白的诗,也经常为他生活中友人散去、盛会难再而深致惋惜,这表现了李白对于人间友情的珍视,并且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高中古诗文谢公亭-李白全文解析,在上面文章中我已经为同学们带来了分析整理。只要你认真记忆我们总结的知识,就可以轻松学习李白的经典诗词。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8926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