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07-21 15:42:32
对学习有动力才能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高效率的学习,有利于同学们在考试的时候取得一个好成绩。下面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如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在学习中取得进步。
随着新课程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评价理念等一系列的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了显著的变化,变得爱学、乐学了。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儿童天生就是爱学习的,小的时候学习走路、说话,学着叫爸爸妈妈,这不需要父母强行要求,他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从第一个主题小学生画出的“我眼中的学习”中也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学习的看法或感受在逐渐地发生改变,由以前对学习的热爱到对学习的冷淡再到后来对学习的厌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渴望,都有学习的愿望,可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会慢慢地丧失学习的热情,把学习看作对自己快乐的剥夺呢?为什么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怎样消失的?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小试验。
一、为什么学习的动力没有了?
(一)“习得无助”现象
“习得无助”是个体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了无助感,在以后的情境中不仅没能从这种体验和感受中摆脱出来,还将无助感扩散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甚至对生活不抱希望。这是一种可怕的感受,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个体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所以学生如果在学习中出现了“习得无助”,不但会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那么,人为什么会产生“习得无助”呢?我们知道,人在从事一项活动或完成一件任务的时候,不是盲目进行的,他会考虑做这件事情对自己的意义,还要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这件事情,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并能取得自己预想的结果时,他就会积极努力地去做这件事情。这种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就叫做“自我效能感”。只有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才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比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一般而言,当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上述实验中的小白鼠在遭受多次失败打击之后,认为没有能力跳过让自己失败多次的隔板,对自己丧失了信心,这是自我效能感不高的表现。有些中小学生出现厌学心理,不愿意去学校,不喜欢学习,害怕见老师,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习上的“习得无助”,自我效能感低下,对学习没有兴趣和信心。作为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避免“习得无助”,不要让学生失去起跳的力量!
(二)如何让孩子树立信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坚持性,影响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和学习时的情绪,还会影响学生在后续学习时的表现。如何才能使学生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来保护和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让学生体验成功
个人的已有的成败经验会直接影响个体对自我能力的判断。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反复的失败会形成对失败的恐惧感,具有失败恐惧感的学生,不敢提出较高的目标,从而会放弃许多尝试的机会,同时也就放弃了许多成功的机会,进而会降低自己的效能期望。
或许有的老师就会说:“我也希望学生体验成功呀,可是有的学生就是处处不如别人,那我怎样让他体会成功呢?”这就需要我们来解读什么是“成功”?在许多人眼中,成功就是优于别人,超越别人,就是“最好”,就是“第一”。如果这样来定义“成功”的话,那么的确很难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因为“最好”、“第一”只有一个。我们习惯用一把尺子横着来量所有的学生,让学生间相互比较,这样总会有一个好与差的区别。要乌龟和兔子赛跑显然是不公平的,兔子会变得懒惰、昏昏欲睡,而乌龟面对胜利无望备受打击也是必然的。新课程强调评价应突出发展、促进的功能,教师的评价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多一把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注意了对学生智能因素的多元评价,但不管用怎样的尺子来衡量,更多的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总有在尺子之下的学生,所以我们提出:进步即成功---把尺子竖起来看学生。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评价我们的学生的话,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我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并把这句话作为至理名言劝慰那些做事失败的人,可是在我们的一次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并不认可这句话,也没有过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体验。那么,是“失败乃成功之母”,还是“成功乃成功之母”?教师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前面的说明做进一步的思考。
2、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
“鼓励之于孩子的成长如同阳光之于植物”。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品尝更多成功的喜悦,同时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或期望,能够激发出孩子自信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力量。
新课程提倡教师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多给孩子一些表扬,让孩子在自信中快乐学习。很多老师就说,我经常表扬我的学生,可是慢慢地,许多孩子对表扬就无动于衷了,表扬已经大大地“贬值”了,对孩子的激励作用越来越小了。出现这种状况,不是因为表扬本身有问题,而是教师没有使用好表扬这种有效的奖赏方式。教师在表扬你的学生的时候,应该持有以下的观念:
第一、表扬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应该是一种信念。表扬是一种对学生良好表现的奖赏,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有的教师把对学生表扬作为提高考试分数的手段,把对学生的表扬作为让学生喜欢自己这门课的筹码,这种表扬就是廉价的。久而久之,学生和教师都会对表扬感到疲惫。
第二、表扬应该是真诚的。有研究发现,有的教师在表扬他们喜欢的学生时,是真诚和自发的,说的时候会微笑,并表扬真正的成就。这些教师对那些他们不喜欢的学生,表扬的频率并不少,但通常不是温暖的、自发性的,经常表扬的是学生的外表或行为本身而不是成就。教师表扬的频率和学生取得的成就并不是呈正相关的,只有那些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表扬才会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努力。真诚的表扬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
第三、要表扬真正值得表扬的成就。有些学生不把表扬当回事,不认为教师的表扬是让自己感到激动的奖赏,是因为成就太小了,不值得表扬。如果一个初中生因为坐的端正受到老师表扬的话,他可能还会有些不高兴,他会想:我都这么大了,这点小事还做不好吗?也太小瞧我了!如果学生自己经过努力解出了一道数学难题,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认为自己的努力很值得。还有一些教师的表扬不是为了表扬学生的成就,而是为了提醒其他同学,这种表扬效果不会太好。
3、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许多学习是从观察、模仿别人学习开始的,如果自己缺乏成功的体验,那么,同样从他人的成功中可以获得通过努力走向成功的经验。所以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同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可是什么样的榜样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呢?
4、教给学生一些调整情绪的方法
“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心情愉快时会信心百倍;心情沮丧时信心也会低落。成功似乎也更垂青快乐的人,失败却常常纠缠失意的人。但快乐与失意往往取绝于人对事情的积极心态。
二、为什么面对挫折,有的学生屡败屡战,有的学生却一撅不振?
通过以上分析,老师们对于学生为什么会产生习得无助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这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直接的关系。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学习,我们可以找到避免学生习得无助的方法。也许有的老师联系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不会因为几次失败或挫折就对自己失去信心,反而会屡败屡战,不会产生“习得无助”,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有这种情况出现,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对自己成败原因的解释。
人在做完一件事情之后,总习惯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不论这一行为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学生在学习中也是一样,在一个阶段学习结束后,会对自己学习成败进行分析。学生一般会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等这四个方面去寻找成败的原因。比如,学生数学考试没有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说:“唉,我天生就不是学数学的料!”(缺乏能力);有的学生说:“这段时间我没有好好学数学!”(努力不够);也有学生说:“这次数学题太难了!”(难度太大);还有学生说:“这次真是不幸,有些题目我没有复习到!”(运气太差)。这种对学习成败原因的解释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归因。通过以上对归因的论述,我们就能很好地解释同样是面对失败,为什么有的学生会出现习得无助,而有的学生就能很好地分析自己的失败与成功,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归因方式不同的缘故。也就是说,不同的归因对学生有不同的影响。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归因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对学习结果的情感体验。学生对学习成败原因的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取得好成绩会感到高兴,但只有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或足够努力时,他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而如果把成功归因于题目简单或自己比较幸运时,学生可能就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2、对后续学习的期望。如果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自己能力强或努力学习的结果,他会认为下次我努力学习一定还会取得成功。如果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是任务简单或是我这次比较幸运的话,他会认为下次就不一定这么幸运了,题目难度也可能会增加,所以下次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就很难说了。
3、学习的努力程度。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时,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和满意度会让他继续努力以求下次取得同样的成功,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克服。当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时,下次他会做出更大的努力并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获得更多的成功。而如果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结为自己能力强而成功,或自己能力太差而失败时,学生所投入的努力就会减少。
4、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经常取得成功的学生会增强学生对自己能力的预测与估计,从而使他获得比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这会使他更积极地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客观正确的判断。反之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通过学习归因理论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归因将导致对成功与失败不同的情感反应,导致对成功与失败的不同期望,将影响个体对所从事活动投入的努力,并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因此,要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归因呢?通过下面这个归因模式我们就很清楚了。
成就行为的归因模式
积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能力高——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失败——缺乏努力——内疚——相对地增强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消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运气—— 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避免或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1、积极归因的学生无论成败,都会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因为他们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等内部原因,所以能够产生积极而肯定的情感,激发自我的内在动机,从而变得更加自信;面对失败时,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我的努力或者策略应用的得当与否,进而继续投入更多的精力,显示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2、消极归因的学生无论成败,都容易降低学生的成就动机。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于运气好;失败则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脑子笨。能力和智力是稳定的内部因素,因此他们会陷入对自身失望的状态,感到努力也没有用,进一步导致自暴自弃、学习成绩下降,进而丧失学习兴趣。
所以,对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可以改变学生的消极归因倾向,可以使学生积极动地参与、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其学业成绩。
尽管归因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不论采取什么方法,关键要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建立信心,让学生在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中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一、给教师的几点建议
(一)预防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我们在上面讨论了如何帮助已经对学习丧失了信心的学生,但实际上借鉴这些方法以避免学生陷于无助会更有价值。不要等到学生已经没有信心之后再去求助于这些方法,而是积极运用这些方法尽量不让学生丧失信心,也就是说预防和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任何人都有着自我肯定、积极上进的一面。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被肯定、被鼓励、被包容的渴望。学生之所以丧失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影响动机形成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如同伴的评价及社会、家庭等许多教师个人难以控制的因素。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应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师的一天,学生的一生”这句话道出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巨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教育的机会,发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让学生领悟教师言行中传递的真诚情感,并将教师的理解、期待、鼓励内化为努力学习的内驱力。在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前提下注重在教学活动中呵护学生学习兴趣的萌芽,使课程和教学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迈向成功的过程:
1、关注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
2、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共同成长;
3、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4、注意作业布置的可选择性、自主性、层次性、多样性,让学习富有个性和挑战性。
5、坚持激励性、多元化评价,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从改变自己做起
同样的事情因为不同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教师的工作具有个性化、复杂性、艰巨性、特殊性等特点,在繁琐的教学工作及紧张的压力下,教师首先要学会积极的自我归因,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和调整,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能力与所设定的目标的适应性,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
(三)持久的动力来自于有价值的成功
新课程致力于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善,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主动的学习者为目标和追求。如何培养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关键是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使学习更有效率、变得更有趣,这就有助于促使学生拥有持久的学习动力。这正是我们下一主题,主题三掌握有效学习的钥匙所要探讨的内容。
小结:
学生的学习需要动力,儿童天生就有很强的学习动力,我们要小心地呵护儿童天生具有的学习动力。面对学习中感到无助、无力的学生,我们需要认真分析产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帮助他们重新燃起学习热情,而不是放弃他们,教师肩负这个重任。
我们通过分析学习中“习得无助”的学生及其“屡败屡战”的学生,结合相关的学习动机理论,给教师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与策略,希望能对正在被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困扰的教师有所帮助。然而,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给出的建议也是有限的,真正的实践智慧在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措施来让点燃学习的动力。
同学们要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够高效率的学习,上文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如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希望大家能够了解。
热门资讯

-
北京:2022年高考第一次英语听说机考11日举行 考前30分钟考生要进入备考室
2021-12-09 -
★2019年北京小升初民办校报名时间一览
2018-11-09 -
★北京市中小学生12年在校锻炼至少2160小时
2018-11-08 -
2020年北京优质高中【清华附中上地学校】校额到校计划分配表参考
2018-11-08 -
2020年北京优质高中【地大附中】校额到校计划分配表参考
2018-11-08 -
2020年北京优质高中【育英学校航天校区】校额到校计划分配表参考
2018-11-08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8年修订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
2018-11-08 -
2020年北京优质高中【二十中实验学校】校额到校计划分配表参考
2018-11-08 -
2020年北京优质高中【育英中学】校额到校计划分配表参考
2018-11-08
热门问题
-
青岛高二学生去学大教育补习怎么样?
2021-09-03 -
秦皇岛高二学生英语差如何能进步?
2021-09-03 -
乌海初三化学成绩差有必要补习吗?
2021-08-13 -
兰州初中生报假期班有什么效果?
2021-06-25 -
深圳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贵吗?
2021-06-25 -
太原高中生从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
2021-06-18 -
中小学辅导机构哪家比较好?
2021-06-18 -
小升初数学学习技巧有哪些?
202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