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警惕机器教学让学生变机器

来源:现代教育报     时间:2015-11-03 14:34:33


眼下,课堂教学技术创新迭出,“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慕课”等新技术和新实践扑面而来。他们如同发酵剂,一方面激发出教育要素新的活力,变革着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另一方面,过量的使用势必淡化教师对学生人性的关怀,影响元认知规律……

不能只关注技术丢了生命

在我们津津乐道于新技术所带来的变化和对教育新技术跃跃欲试、憧憬教育蓝图时,我们依旧陷于应试教育的泥潭,依旧无法以实证和行动来回应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显然,我们无法回避这样的命题: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它的属性是感性的、温和的,是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生命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点”。教育过程更重要的是体现对生命的深切关怀,教学活动通过人的精神生命活动来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

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一重要的特征,更不能在技术主义和工具理性至上的沉溺中走上与教育的要义南辕北辙的道路,技术只有与生命结合才能熠熠生辉,教育只有关注学生的生命才能涅槃重生。不管在教育发展的何种阶段,学生的发展永远是教育的主旋律。

教学形态改革应与技术革新共生

教育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应审视信息技术内在运行规律是否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我们的课堂教学形态的改革是否与技术的革新共生,发生质的变化?教育技术的某一方面的突破是否无限被放大,而导致违背教育规律?

自然法则成长下的庄稼,粗壮、健康。究其原因是有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雨水的滋润和时间的守候。而孩子的培养也同样如此,不能用“快捷键”的方式和“大跃进”的思想来培养学生。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认知因素才是决定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直接因素。因此,认知加工的深度和策略决定了学习的深度和效度。教育技术的开发、运用、实践和推广必须以学生的元认知规律为前提。因此,真正“以学习者为本”的教育技术不是以提高效率,而是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和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在人性的面前都黯然失色,无论多么浩瀚的知识在思想面前都黯淡无光。学生不是预期的教育产品的原料,更不是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技术是为教育而生,并不是替代教育。

互联网+时代 重塑教师角色

信息时代的教育具有交互性、多元性和多选择性的特点,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探究世界的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并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与此同时,网络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交往密集化,人与人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成为生存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世界意识和交往能力,为未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人文素养、道德水平与责任意识是学生的立人之根本,发展之基石,他们自然而然应成为教育的核心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心。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塑和选择应是辨证的选择,不放弃“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不固守传统视角下以教师为主导的角色,适应网络时代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不盲目崇拜,也不特意排斥,而是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尊重信息技术的客观规律,回归教育的本质,借技术之翼飞跃教育的巅峰。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