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教育从来不是“齐刷刷”的事儿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11-26 15:55:30


近日,《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在时下流行的许多语文公开课中,“学生齐刷刷起立坐下、齐刷刷回答、齐刷刷鼓掌”已经成为一种惯例。这个“惯例”被认为是优质课堂的必备特征之一,乃至于很早就奠定了其“正统”的地位。其实,放眼国外,类似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美国教育家杜威在1899年出版的《学校与社会》中就写到:“从成千上万的儿童在某一个小时,就说十一点吧,都在上地理课……教育局长照例对陆续前来的参观者重复这种得意的吹嘘。”

长久以来,语文教育饱受诟病,虽然教育界已形成颇多的所谓“流派”和“模式”,但在“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指向上,依然以“大一统”为标准:统一思考、统一书写、统一答案、统一评价。这背后反应的,正是不折不扣的应试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与工业化初期的企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而必须从事大量培训、灌输标准、统一执行有关,这也是“班级授课制”的由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堂为什么要推崇“齐刷刷”?原因就在于其有助于选拔机构以“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迅速挑出合格的技术工人,于是,高度的纪律性、行为的规范性、答案的标准性就成了必然趋势。由于可以度量和复制,这种趋势又演变成一场名为“课堂效率”的扭曲竞争。这正如学者卡拉汉所说,今天崇尚技术和操作的课堂,正不断滑向危险的“效率崇拜”中。

拿语文学科来说,“语文”是由“语”和“文”共同组成,两者相辅相成,互得益彰。但人们如今最关心的是“语”(偏重技巧的语言本身),却对“文”(语言本身承担着文化,乃至文明)视而不见。在“语言”本身上,当然有“齐刷刷的”、统一的逻辑与规则,但教学仅止于此,则未免格局过小,功能也是不完整的。“语文”的“文”,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发现、了解、热爱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内在魅力,从而丰润和健全个人的生命。语文在古代先贤的眼里,是可以“窥天地之奥,达万物之极”的,其内涵深刻旷远,怎么可能“齐刷刷地”用一个标准答案卡死呢?

此次《人民日报》呼吁语文课转型,是一次从鲁迅所说的“彷徨”中觉醒的“呐喊”,撬动的是语文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意义深远。但我们不妨放大到整个教育的领域来说,教育又哪里可以“齐刷刷地”办好的?学者唐纳森在《大脑的发育》中明确写道:“在儿童生长发育中,在身体和心智方面,都是不平衡的。因为生长从来不是一般的,而是有时在这一点上突出,有时在另一点上突出。”换成时下流行语,就是“每朵花,都有自己绽放的季节”。

当教育进入到后工业时代,尤其是“互联网+”思维下的大数据、云技术正日渐占据我们的生活和世界时,多元性、开放性、生成性和交互性,正使得形塑中的孩子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受到冲击。教育需要做的,是积极的陪伴、引导和帮助,而不是静止地停留在过去,依然以旧式的“齐刷刷”思维,来粗暴地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漠视他们的天性、否认科学的规律。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灾难性的,因为这不是诲人不倦,而是“毁人不倦”。

台湾的家庭教育专家黄欣雯有句名言:“正确的答案永远不止一个。”是的,当我们给教育多一把尺子时,就可能多发现一个天才。以“生活教育”著称的陶行知先生也提倡教育的多元化,强调对孩子一定要因材施教,如果简单的“齐刷刷”,则可能忽视了自己教鞭下的瓦特、冷眼里的牛顿和讥笑中的爱迪生。

语文也好,教育也罢,从孔夫子时代的“有教无类”开始,从来都不是“齐刷刷”的整齐划一就可以办的好的。要知道,凡是能“齐刷刷的”的地方,多是找不到生长点和创造力的,教育也就陷入了一潭死水中了。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