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从孔子与苏格拉底看中西教育的根本差异

来源:孤烟直     时间:2016-03-02 13:51:38


近日,华中师大德育研究所兼职教授许锡良在《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刊发的一篇文章在微信圈里引起关注,阅读量达到10万+。这篇文章的标题是《苏格拉底与孔子 ——两种教育的源头》。

苏格拉底与孔子

文章认为,西方的教育传统与中国的教育传统的差别,其实早在柏拉图对话录的苏格拉底与《论语》里的孔子那里早就奠定了基调。苏格拉底的对话录与孔子的语录就是最好的标志。苏格拉底是永无终止的追问,孔子则是提供结论却没有思辨的过程。前者激发学生,后者固化学生。苏格拉底只是学生们通向更高思维历程的“助产士”,其身后有柏拉图(继而有亚里士多德)青出于蓝;而孔子的后学们却永远都活在孔“至圣”的笼罩之下。

通读全文,许锡良教授的论据论证令人信服,所以这篇文章转发到朋友圈后受到强烈关注。我很赞成许教授的观点,但感觉文章还有一些东西没有说出来。如果说苏格拉底代表的西方教育是重视问的教育,那么孔子代表的中国教育就是重视答的教育。一个是始终围绕问题进行探讨,一个是开始即提出标准答案。我认为,这是苏格拉底和孔子各自代表的两种教育的显著差异。这个差异很容易被我们看出来,因为这两者是教育方式的差异。

但我认为还有一个差异,并不容易被看出来,即苏格拉底代表的西方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做自己,而孔子代表的中国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做别人。这是两者教育目的的差异,可是却被我们忽略了。

苏格拉底之所以不停地发问,让学生不停地思考,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一个独立的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自己。所以就有了苏格拉底著名的“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本来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但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要的意义。

认识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做自己,做独立的自己,与众不同的自己。这就是西方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的源头。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都来自于良好的个性发展,即做自己。只有真正做自己,而不是别人,才会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无论是思想还是心理。

正是在认识自己并让学生做自己的哲学思想指导之下,西方教育重视人的个性发展,重视人的理智,重视人的思维训练,重视独特的个人,即自己。正因为此,西方的哲学、科技、文学、艺术等巨匠才不断涌现出来,无论是哪个时代,都有一大批各个领域的伟大人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苏格拉底提倡的“认识你自己”的伟大教育思想。

再看孔子的教育思想,虽然也有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孔子更看重的是提供标准答案,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倡导学“别人”到把尧舜禹定为楷模风范即做“别人”,再到修《诗经》、《尚书》,定《礼记》 、《乐》,序《周易》,作《春秋》,其目的也是倡导学生学先哲圣贤,做“别人”。

再到汉代“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教育的主流思想一直是孔子提倡的“教化”,教育人民学习先哲圣贤。唐代之前,读书人还可以有点自己的追问,通过诗文向上爬。到了明清,读书人的脑袋完全成了“四书五经”的容器,头脑里只有云里雾里的先哲圣人,就是没有自己。

不做自己做别人,结果就是缺少批判和创新,缺少思考和追问,缺少自省和自我。看看历史上,除了春秋战国时代,“做别人”的教育主流思想还没有形成之前,才有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追求”做自己“的的各家各派,孔子之后的时代就是一个”做别人“的时代。无论朝代怎样更替,”做别人“的主流教育思想一直没有改变,并且越来越僵化。这种“扼杀自己做别人”的教育思想导致的结果就是国无人才国弱民贫。

做自己,才能独立和创新;做别人,只有重复和抄袭。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已不比过去,但“做别人”的陈旧教育思想并没有彻底清除,仍然顽强地存活在应试教育的学校和课堂。无论我们的学校还是家庭,我们听到的最多的就是“你看看某某怎样怎样,你怎么不学习某某某某”,就是没有“你要做你自己,而不是别人”。这种“做别人”的教育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缺乏批判思维,没有个性,没有自己。我们一定要改变“做别人”的教育现状,倡导“做自己”的个性化教育。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