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战》百科知识点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09-19 16:09:41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其中有很多知识需要大家了解,了解这些内容不但能够增长大家的见识,还对学好历史有所帮助,为此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车战》百科知识点这篇内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车战,在中国古代商周时期曾经是两军战斗的主要战法,战车兵是军队的主力兵种,以一乘战车和其附属的徒步的士兵为一个基本作战单位。而计算各诸侯国的军事实力,也常常以战车为计算单位。
车战的历史可上溯至三皇五帝的时代,在诸多的神话传说中,出现了冲车、马车、特殊战车(如指南车)的原型,但由于缺乏史料记载,很难判断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车战,故车战的历史一般从夏朝开始计算。
现代车战的历史应该开始于一战时菱形坦克的出现,在此不做过多阐述。
有关资料推断,夏代已开始使用战车进行小规模车战,经商代﹑西周以迄春秋,战车一直是这一时期军队的主要作战装备,驾乘战车作战即成为这一时期战争的特征。
《墨子·明鬼下》“汤以车九两,鸟陈雁行。汤乘大赞,犯逐夏众,入之郊遂,王乎禽。”
《吕氏春秋·简选篇》“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于郕,遂禽。推移大牺,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遂有夏。”
公元前1285年,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卡迭石战役与赫梯争夺叙利亚地区统治权,赫梯出动了包括2500到3500辆双马战车(每辆战车配备驭手1人,士兵2人)在内的2万余人的兵力。
公元前1057年左右,“武王征商”(利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史记·周本纪》)
《诗经·鲁颂·閟宫》“公车千乘,朱英绿滕,二矛重弓;公徒三万,贝胄朱缀,蒸徒增增。”
车战的基本作战单位是乘。乘是以战车为中心配以一定数量的甲士和步卒(步兵),再加上相应的後勤车辆与徒役编组而成。所以乘是车﹑卒组合的基本单元,也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古代车战分攻守两种,攻车直接对敌作战,守车用于屯守及载运辎重。一般文献中所称的战车即指攻车,又称兵车。考古发掘证实,商代的战车为四马两轮,木质结构,重要部位一般还饰以青铜车器﹐西周和春秋时期战车的形制大体略同。四马两轮式战车是中国车战的定型用车。
从周代史料看,战车乘法为每车载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长﹐称“车左”,又名“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名“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车上一般还备有若干有柄的格斗兵器,如戈﹑殳﹑戟﹑酋矛﹑夷矛等,插放在战车舆侧,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主将之车,乘法特殊,主将居中,御者居左。此外还有四人共乘之法。叫“驷乘”。但这属临时搭载性质,并非编制通例。每乘战车所隶属的步卒,据《司马法》记载,春秋以前为二十二人编制,其中包含七名车下甲士和十五名步卒,连同三名车上甲士,共计二十五人,为一步兵两,配合战车作战。周军分为“六自”、“八自”,各有75000人。“六自”常驻西安,主征伐四方,配有后勤部队,一军12500人,125辆攻车各配3车兵72步兵,125辆守车375辆牛车各配10名老幼贵族、5名家人、5名马夫、5名奴隶。“八自”常驻洛阳,主镇抚京城、弹压东夷,一军9375人,125辆攻车,无守车。
车战在春秋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兼并战争的加剧,战车数量大幅度增加,如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晋国一次出动战车已高达七百乘(750乘);而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诸侯国,如晋国和楚国,所拥有的战车数量已在四千乘以上,公元前505年的柏举之战,各国参战的战车也均在千乘以上。连年的战争造成甲士的奇缺,而随著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国遂增加了兵源充足,装备简单而又易于训练的徒兵,步兵由每乘战车隶属二十二人增加到七十二人,同时又取消了原来的七名车下甲士,连同三名车上甲士,共计七十五人,以五伍(二十五人)编为一两,共三两。方阵战术也由原来步车相脱离的两线配置,改变为三个步兵两以战车为中心的环形配置,把过去的密集队形改变为疏散队形,密切了步车协同,加大了方阵纵深﹐提高了方阵对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和前进速度。公元前567年,在鄢陵之战中,晋国苗贲皇首创翼侧攻击战术原则,使方阵战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以上因素制约下,车战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所扩展。一场战争往往由若干规模不等而又具有共同目的的战斗所构成;遭遇﹑迂回﹑翼侧攻击﹑长途追击等多种作战形式亦开始出现。
春秋战国之交,铁兵器的广泛采用和弩的改进,使步兵得以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齐的车阵进攻。同时,由于战车本身车体笨重,驾驭困难,特别是当参战车辆数量骤增以後,战车对于战场地形及道路条件仰赖日趋严重,其机动性随之减低,而小块耕地的大量出现又严重地破坏了井田的道路系统,更增加了战车队运动的困难。此外,随著战争性质和结构的转变以及城邑地位的提高,对要塞的争夺日趋频繁,从而大大降低了战车在作战中的地位。于是,传统的车战逐渐被步骑战所取代,到战国时期终于形成了以步兵为中心,车兵为辅翼,骑兵为机动的新的战争方式。战国时期,各国军队中战车的绝对数量仍然可观,如《史记‧张仪列传》记述当时秦军的组成是“带甲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可是,从车兵与步兵的比例来看,车兵在战斗中已不再担任全部或主要的作战任务,而是退居两翼,降为担任警戒﹑阻击﹑掩护军队翼侧的辅助兵种。
在另外一些记载中,关于“甲首”即一车之长有其他的看法,比如持戈(或矛)的为一车之长,当然这可能是由于各诸侯国不同的编制造成的,而关于车后随行甲士的数量也有所差异。
在中国古代战争中,何时开始使用驾马的战车作战,至今仍不十分清楚,是还有待学术界继续探讨的课题。有人从夏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前所作《甘誓》中,军中有左、右、御之名,认为那是指战车上的车左、车右和车御,故推测当时已使用战车。此后,据估商汤灭夏战于鸣条时,军中有七十辆战车,见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一书所记。不过汉初太史公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殷本纪〉时,并未采纳这一说法。从目前田野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在相当于夏代的遗址中发现过有关车子的任何遗物。在商代早期的遗址内,也还没有发掘到马车。考古发掘中获得的马车实物,目前所知都是商代晚期的,主要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遗址,那里是商代晚期的都城所在地。已发掘出土的晚商车子,都是以马拖驾的木制车子,有的车上或车旁放有兵器和箭箙,更表明是可用于作战的战车。乙七宗庙,葬有6辆战车、600多殉人。甲骨文中也不乏用车的记载,有力地证明商代晚期军中早已使用驾马的战车。殆至周代,车战日趋兴盛,周武王伐纣时,《史记》记载军队主力是「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而诸侯兵会于牧野者,有车四千乘之多。纣王的军队更是达到70万。
战车部队的主要人员是战车上的乘员,通常在一乘战车上有三个乘员,其中一个专门负责驾御辕马,他在车上的位置是在车子中央,称为「御」。由于西周以后战车多驾四匹马,中间的两匹在车辕左右用轭驾在辕前的衡上,称为「服马」,它们各在辔头左右结系一条辔(缰绳)。另外两匹马分别在左右外侧,称为「骖马」,它们并不驾在衡上,而是套绳(称为「靳」)和吊环结系在舆底,它们各在辔头的外侧结系一条辔。因此,车御要用双手执着这六条辔驾马御车,所以《诗‧秦风‧驷驖》有“驷驖孔阜,六辔在手”的诗句。
秦始皇陵侧俑坑出土的御车俑,都是双手向前呈执握的姿态,自然就是当时战车上御车者的真实写照,能够精通双手握六辔驾御四匹马,拖驾笨重的木制战车作各种战术动作,并非易事。所以当年孔夫子教授学生的「六艺」中,「御」是其中之一,并且排列在「书」、「数」之前,是「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在御的右边的乘员,称为「车右」,他应是三个乘员中最孔武有力者,专门负责在两车错毂格斗时用长柄的矛、戟等兵器杀伤对方乘员。而在战车遇到障碍,需要跳下车去推车时,也是车右的任务。位置在御的左边的乘员,称为「车左」,通常他的任务是用弓矢射杀敌人。如果主将在战车上,他就站在车左的位置,那时车上就要设置供他指挥进军的鼓,以及退军的金。也有时国君乘坐的车增加一个乘员,四人共乘一车,但这是很少见的。那时国君的位置居中,御偏在他左侧,而车右和车左的位置依旧,分别站在右外侧和左外侧。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杜预注解,战马披甲,头颈有皮胄,臀有革半,胸有靷,背有革央,骖的两侧有韅
在商周时期,车上战士的身分起码是「士」,都是有身分的人。当时一乘战车(三个乘员)就是一个战斗单位,在车后还要配置一定数量的徒步的兵卒,兵卒的身份很低,有的就是奴隶。徒兵的数目最初大约十人左右,《禹鼎》铭文中有「戎车百乘,徒千」的记述,正好是一乘车配有十名徒兵。后来随着战争的规模扩大,兵车增多,车后徒兵数量也有增加,有时多到七十二人。也有说一车10甲士是紧急出兵编制。
驷马战车虽然称雄于商末至周朝,但是它本身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弱点。首先是车体笨重,全车只靠榫卯结合及皮条缚绑,容易损坏。同时驾御困难,御者靠双手执六辔,要靠专门训练。笨重的战车只能选择空旷平坦的原野,才能发挥威力,遇到山林沼泽等复杂地形,就无用武之地了。甚至田中种庄稼的田陇走向都对战车的行进有影响,所以战胜国常要战败一方改变田陇走向,以利其以后再次出兵时便于行进。在战斗中,常见因车马被林木绊阻而全军乘员皆遭敌俘获的事例。但是上述缺点还不足以使战车遭到淘汰。战车开始衰落,正是新兴的步兵和骑兵开始在战场上显示威力之时。同时战国末期钢铁兵器的出现和强弩的使用,也对战车极为不利。因此到秦统一后,战车已趋衰落。等到西汉时为了对付匈奴骑兵,大量使用骑兵以后,单辕驷马战车就彻底失去商周时作为军队主力兵种的地位,最终遭淘汰,退出战争舞台。
兵法简介
《车战》是中国古代兵书《百战奇略》里记载的一种作战兵法,旨在阐述车战所应具备的条件及其在作战中的作用问题。它认为,凡与敌步、骑兵交战于平原旷野时,要实施车战,即用偏箱车或鹿角车布列成方阵对敌,其作用主要有:一可增强部队战斗力,二可阻挡敌人冲击,三可整饬和约束队伍不乱。恩格斯在论及欧洲骑兵发展的历史时,明确指出:“至少在军事史上,战车比武装骑手的出现早得多。”(见《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卷1《骑兵》,战士出版社1981年7月第1版)我国古代也是如此。据文献记载,车作为作战装备而用于战争之中,在我国至迟在商周时代已经比较普遍了。但从战国以后,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武器装备的进步,战场条件的变化,此种只利于在平原旷野行动的车兵,逐渐为步、骑兵所代替;战车由主要用于冲锋陷阵的进攻性装备,变为运输辎重或作为防御作战的障碍物了。
本篇正是从防御障碍物的角度,阐述了偏箱车、鹿角车在作战中的作用问题。这与战国以前所讲到的战车和车战问题,是不尽相同的。
兵法译文
大凡车兵同步、骑兵交战于平原旷野之上时,必须用偏箱、鹿角车组成方阵,凭借此方阵对敌作战,就能取得胜利。以偏箱、鹿角车组成方阵作战,其作用就是通常所说的:一能保持斗力不衰,二能正面抗拒敌人,三能维系队形不乱。诚如兵法所说:“在开阔地域作战,就要使用战车部队。”
西晋时期,凉州刺史杨欣因与羌族关系不和睦,而被羌人所杀,致使河西地区与中原朝廷断绝联系。晋武帝司马炎常为西部边境安全忧虑,每次临朝议政都叹息地说:“谁能为我打开通往凉州之路,而讨平羌敌呢?”朝臣没有应答者。唯有司马督马隆上前奏道:“陛下如能任用我,我能讨平凉州叛乱。”晋武帝说:“你若能消灭此敌,怎么会不任用你呢?只是不知将采取什么办法?”马隆说:“陛下如能任用我,就应当听任臣下的自我主张。”武帝问道:“请讲讲你将采用什么办法?”马隆回答说:“我请求陛下准许招募勇士三千人,但不要过问他们以往是干什么的,我将率领他们大张旗鼓地向河西地区开进。凭借陛下的崇高威德,此敌何愁不能消灭!”晋武帝答应了马隆的请求,并任命他为武威太守。马隆受命后,立即招募勇士,其条件是,能靠腰部力量拉开三十六钧强弩的人,并且当场立靶测试。自清晨至中午,共招到这种勇士三千五百人。马隆自信地说:“足够用了。”于是,亲率其所募勇士向西进发,渡过温水后,与敌相遇。羌族一部落首领树机能等以万金骑兵,或者凭据险要阻挡,马隆前进,或者埋设伏兵截击晋军后路。针对此情,马隆依据古法八阵图制作了偏箱车,进入开阔地域时,就设置鹿角车营,遇到狭路地段,就做木屋装在车上,一边战斗一边前进,晋军箭矢所射之处,羌兵纷纷应弦而倒。晋军转战千里之遥,杀伤敌众数以千计。马隆率兵抵达武威后,羌族部落首领猝跋韩、且万能等人率众万余不战而归降,马隆前后击杀和收降的羌兵达数万人。其后,马隆又率羌族归顺的部落首领没骨能等众,大战树机能,并将其击斩,凉州叛乱完全平定。
兵法原文
凡与步、骑战于平原旷野,必须用偏箱、鹿角车①为方阵,以战则胜。所谓一则治力,一则前拒,一则整束部伍也。法曰:“广地则用军车。”②。
晋凉州③刺史杨欣失羌戎④之和,为虏所没。河西断绝,帝⑤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通凉州讨此虏者乎?”朝臣莫对。司马督马隆⑥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若能灭贼,何为不任,顾卿方略如何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帝曰:“云何?”对曰⑦:“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类何足灭者!”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隆募〔限〕腰开弩三十六钧⑧,立标拣式,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隆于是率其众西渡温水⑨,虏木机能⑩等以众万骑,或乘险以遏隆前,或设伏以截隆后。隆依八阵图⑾作偏箱车,地广用鹿角车,路狭则为木屋⑿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转战千里,杀伤以千数。隆到武威,虏大人猝跋韩、且万能⒀等率万金众归,隆前后诛杀及降附者数万。又率善戎没骨能⒁等与木机能等战,斩之,凉州遂平。⒂
兵法注释
①偏箱、鹿角车:皆为中国古代的作战兵车。偏箱车的车箱系木板制成,置放兵器于其上。作战时,车与车相连,前后相接,连成方阵,可用于平原旷野上作战。鹿角车,则是用削尖的树枝插在偏箱车前后,以防敌接近。
②广地则用军车:语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作“地广则用鹿角车营”。
③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④羌戎:古族名。羌,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戎,旧时中原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⑤帝:指西晋武帝司马炎。
⑥马隆:西晋名将。平陆(今山东汶上北)人,字孝兴。少而智勇。晋武帝时,任东羌校尉,封奉高县侯。
⑦对曰:马本及唐本、王本皆脱,今从汪本补。
⑧钧:中国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一钧为三十斤。
⑨温水:即武威东之温围水。
⑩木机能:羌族的一个部落首领。史载原作“树机能”,《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时改“树”为“木”。
⑾八阵图:中国古代作战的一种阵法。
⑿木屋:即用木料制成,四面开孔,置于车上,既便于观察敌情,又可抵御矢石击伤。
⒀猝跋韩、且万能:皆为羌族的部落首领,但《资治通鉴》卷80《晋纪二》称其为鲜卑人。
⒁没骨能:羌族的一个部落首领。
⒂本篇史例出自《晋书·马隆传》。
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了《车战》百科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掌握这些与历史相关的百科知识,学大教育网拥有各类百科知识,欢迎大家查阅。
热门资讯

-
北京:2022年高考第一次英语听说机考11日举行 考前30分钟考生要进入备考室
2021-12-09 -
★2019年北京小升初民办校报名时间一览
2018-11-09 -
★北京市中小学生12年在校锻炼至少2160小时
2018-11-08 -
2020年北京优质高中【清华附中上地学校】校额到校计划分配表参考
2018-11-08 -
2020年北京优质高中【地大附中】校额到校计划分配表参考
2018-11-08 -
2020年北京优质高中【育英学校航天校区】校额到校计划分配表参考
2018-11-08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8年修订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
2018-11-08 -
2020年北京优质高中【二十中实验学校】校额到校计划分配表参考
2018-11-08 -
2020年北京优质高中【育英中学】校额到校计划分配表参考
2018-11-08
热门问题
-
青岛高二学生去学大教育补习怎么样?
2021-09-03 -
秦皇岛高二学生英语差如何能进步?
2021-09-03 -
乌海初三化学成绩差有必要补习吗?
2021-08-13 -
兰州初中生报假期班有什么效果?
2021-06-25 -
深圳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贵吗?
2021-06-25 -
太原高中生从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
2021-06-18 -
中小学辅导机构哪家比较好?
2021-06-18 -
小升初数学学习技巧有哪些?
202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