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弟子规》 教育孩子的天性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10-22 18:18:43


《弟子规》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也是值得家长学习的教育孩子的经典。下面大家来看一下学大教育网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弟子规》 教育孩子的天性的一些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一、孝。教者孝之文也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在谨信学文之前,是仁爱之心的根本。我们教给孩子孝道,其实就是希望他们在最朴素的地方,显出做人的核心价值。孝这个字,我们都认识,不妨伸出手来写一写。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所以“孝”最基本的寓意就是说,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在上面为他遮风挡雨,孩子长大了,父母老了,孩子在下面给他供养和扶持。《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所以,“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那“教”又是什么呢?左边一个孝,右边一个反文,古人说,教者孝之文也。我们教给孩子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美德。那么敢问一句,为什么没人说,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美德呢?是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性,是本能。同是血缘至亲,为什么下行的爱如此自觉,如此浓烈,而上行的爱有时却显得那么牵强?是的,我们在教孩子,不是教他为天地之心,为生民之命,而是在教他天性。

《孝经》开篇明义章即是说孝。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曾子赶紧说:“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学生我不够聪明,哪里会知道呢?)于是孔子告诉他:“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什么是治民治世的终极智慧呢?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二、答不完的问句

《弟子规·入则孝》开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八句话,四个父母起始。很容易做到吗?其实很难。有这样一个故事,中年的儿子坐在桌前看书,年老的母亲在儿子身后发呆。突然,书桌前的窗台上落下了一只大鸟。母亲叫儿子说:“儿子,你看,一只鸟。”儿子轻轻哼了一声,没有说话。没一会,母亲又说:“儿子,一只鸟。”儿子有点不耐烦地回答:“是,一只鸟。”又过了一会,母亲再次重复:“儿子,一只鸟。”儿子猛地回头望了一眼母亲:“我知道了!你都说了三遍了!”母亲默然良久,起身去卧室拿出了一本日记,翻到了很多年前的一篇,拿给儿子看——“今天,我和儿子去公园玩,不远处的草坪上落下了一只鸟。牙牙学语的儿子指着它对我说:‘妈妈,鸟!’我欣喜地回应儿子:‘是的,宝贝!一只鸟!’紧接着儿子又说:‘妈妈,鸟!’我再次兴高采烈地回应他:‘嗯!一只漂亮的鸟!’这只鸟激起了儿子巨大的好奇,它只在草坪上停留了短短的一小会儿,但是儿子指着它和我说了24遍——‘妈妈,你看,一只鸟!’当然,我也开心地回答了他24遍——‘是的宝贝,这是一只鸟。’”

我们的一生,步步行来,点点滴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如天一般的恩情,大而无穷,又怎么报答得完呢?

三、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从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封建社会发展出来的孝道,沁入骨血,先贤智者用文藏典籍记录下了他们智慧中关于孝的全部形式。子由问孝,子曰:“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由问孔子,什么是孝呢?孔子说,是能够供养父母么?动物皆有本心,我们知道,羊羔是跪乳的,乌鸦是反哺的。如果没有恭敬之心,那么人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孔子告诉我们,孝为行,敬为心。孝这件事,是论心不论迹的。无关乎贫穷或富有,无关乎能力高低,仅仅是每天一次的问候,就已经足够。《入则孝》当中说,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心灵的陪伴与牵挂,是对父母最长情的告白。父母对儿女的心,永远都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由此看,教育最难,难在无法阻挡孩子的成长。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慢慢离开父母的过程。第一次断奶、第一天上学、第一次夏令营、第一次独自踏上异国他乡,成家立业,建功立志,又该如何去教他什么是牵挂?只能盼望天下儿女之心,对父母多一点懂得。

时光催人老,总有一天,父母将会老去,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付出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对孩子一生的提携。为人子女,又该以何种方式去回报这份大爱呢?

四、色难

《入则孝》后半部分,讲了这样一个道理。它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色难,色是什么?就是这句“怡吾色,柔吾声”。难在哪儿呢?难在没有一颗恭敬的心,难在没有一个谦和的态度。于是“色悦”成了衡量一个人孝心的道德标尺。孔老夫子弟子三千,曾经有不同的学生向他问过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孔子,何为孝道?孔子反问他,如果有事情的话孩子就替父母做了,有好吃的就给父母先吃,你觉得这是孝吗?我们有很多孩子,包括我们自己,很多时候父母走过来小心翼翼、轻声细语地问我们:“孩子,最近忙什么呢?能和我聊一聊么?”我们就经常会说:“哎呀,跟你说你也听不懂,我还有事呢,你别烦我了!”六六有一本小说,叫做《宝贝》,里面有一段台词,是温和的男主角对他脾气急躁的妻子说的,他说:“其实你对我呼来喝去这事没什么,连美国总统都会被媳妇呼来喝去,我不在乎。可是你想没想过,忍受你呼来喝去的那个人是因为爱你,而你的呼来喝去是因为你嫌弃。”我们可以对陌生人笑脸相迎,却总是对身边最亲密的人充满挑剔。孝顺孝顺,顺者为孝,真正爱自己的父母,就要学会包容和尊敬他所有的习惯。

五、亲有疾

生老病死,人之大义。《入则孝》的结尾部分,谈到了这个问题。它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们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能够在父母病榻前昼夜侍奉,已然是孝顺之致。那父母给予我们的也同样是这样的吗?

前段时间,我母亲得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其实这也是我今天读书分享的初衷。医院里有很多形形色色的病人,无论贫富高低,职业贵贱,一旦走进那间病房,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谁会因为富有或权势就可以免除病痛。于是,人性在最纯粹的地方显露本真。病房里的一个姐姐,34岁,病情很严重,她70岁的母亲,只来过病床前一次,那次我在,我看到她甚至没有正眼看她的女儿,就已经满眼泪水。后来她被接走,再也没来过。姐姐的老父亲,满头白发,他同样抗拒走进这间病房,每次匆匆来,匆匆走,但是习惯在病房外搬一把椅子,斜坐在门前,目不转睛注视前方。开始我以为他是觉得病房里太热,去楼道里乘凉,后来一次偶然,我坐在和他相同的位置上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在这个位置朝里望,看不到姐姐的脸,却刚好能看见姐姐的心电监护仪,屏幕上一起一伏,数字一闪一闪,时刻跳动的是他女儿的生命,然而他的女儿大多数时候都只是无声无息地躺在床上,恐怕只有这台心电监护仪能够告诉父亲,她的生命依然鲜活。所谓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也不过如此。因为太爱,所以日日恐惧,不敢来,不敢看,不敢去照顾。我们以为,昼夜侍不离床已是孝道,然而父母之爱,却是因为眼看不得孩子的片刻苦楚而不得已的离开。从此我便知道,照顾生病孩子的父母和照顾生病父母的孩子,是不可能一样的。

六、今汝安,则为之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入则孝》的最后一小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死,真是个沉重的话题。宰我有一次问孔子,他说如果父母去世了,我们真的要守孝三年吗?身为君子,三年不为礼乐,礼崩乐坏该当如何?孔子于是反问他: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如果父母去世不久,你就吃粳米白面,穿绫罗绸缎,你会安心吗?)宰我说:安。于是孔子说了六个字:今汝安,则为之。宰我走了之后,孔子感叹,他说一个孩子出生后,要三年才能免于父母之怀。在这三年里,很少有父母会说,你怎么还不长大我真是一天都懒得抱你了,都是抱不够,亲不够的。襁褓婴儿在怀三年,哪有父母会管它礼崩乐坏?不过孔老先生向来都是一个宽和的人,宰我说安心,他就告诉他,安心就去做好了,对得起本心即可。然而我们想,教育该如何向孩子解释这些生死大义呢?不过好在每个孩子终将长大,他们总有一天会站在父母的位置,感受到为人父母的喜乐悲忧。天性,从来都是时间可以教会的。

最后我想说,真正的教育,恐怕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它没有声响,只是让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然后,任由改变自然发生。

通过上面学大教育网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弟子规》 教育孩子的天性的一些资料,家长们认真阅读一下,希望家长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学习《弟子规》。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