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教师的幸福在哪里

来源:孤烟直     时间:2015-11-19 16:44:41


今天,我作为朱友军奖教金的获得者,参加这一颁奖仪式,心情自然很兴奋。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是社会赋予一名高校教师的庄严责任。在桂子山上,在教书育人的事业方面,我不是做得最好的,有许多同行、许多校友都比我优秀、比我成功;但我也可以肯定地说,我一定是做得最认真、最舍得投入、最无怨无悔的那一教师群体中的一员,我把自己视为这个群体中随机抽出的一个样品。今天站在这里领奖和发言的,可以是我,也可以是另一个随机样品,其意义都是一样的,它使我感受到的,是对一名、也是对千百名委身于教书育人事业的普通教师诚实劳动价值的充分肯定。

在这里,我要对热心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朱友军总裁、楚天舒董事长的社会担当精神表示由衷的敬佩!正是你们的智慧劳动、郑重承诺和无私奉献,正是一代一代的桂子山人前后接力、执着奋进,才造就了华中师范大学今日强势的学术地位和优秀人才蓬勃生长的兴盛气象。

就此机会,我愿分享我在几十年教书育人生涯中的几点零碎的感想。

我的育人热情来自我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深刻的体认。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辽宁的一个兵工厂子弟中学当教师,当时“文革”开始才一年多,学校由军宣队、工宣队领导,“复课闹革命”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复课”没有多大起色,“闹革命”却闹得可以,校园内毫无文化氛围可言,“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打架、斗殴、攻击老师的事时时在发生。在这样境况下,我在自己任教并当班主任的班级里,尽力营造出一个小型的“文明社会”,教给学生有限的知识,和简单的做人道理。由于当时辽宁生活艰苦,即使是南方人无法习惯的高粱米每个月也只有29斤,食油每月只有3两。只为稻粱谋,我费尽几年心力获准调回湖北老家。在行李已经托运等待出发的几天里,除了同事们的道别外,学校竟然没有一个领导来看望我。当时我想的是,自己把十年的青春年华奉献给这里,过了十年吃不饱的生活,我所得到的回报是什么?心里可以说是凉透了!要走的这天,我吃完晚饭刚回到宿舍,就有人敲门,开门后,站在门口的是我似曾相识却又认不出的一位工人师傅。他说:“刘老师,听说您今天要回南方?我是您教的学生某某的家长,等会儿我来送您。”到底有人送我,我当时内心的温暖你是懂得的!我把我乘坐的火车时刻告诉了他。九点半左右,这位家长又来敲门问:“刘老师,现在可以出发了吧?”当我跟随他来到楼下时,眼前的情况让我震惊了:这位师傅开来了一辆大客车,车里挤满了六七十人,除了几个同事外,全是我历年教过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他们都来送刘老师回南方,这仪式何其隆重!二十里的车程到火车站后,离开车时间还有一个小时,我再三劝大家回去,都没有效果。十一月份的东北,晚上十点后已十分寒冷。当火车驶离车站的那一刻,我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当一个教师,值!吃这十年苦,也值!我所体认到的教师职业价值是此后几十年支持我的育人热情的持续动力。

我的教学信条是“不断否定,精心雕琢”。很多人认为教学是最容易做的一件事,是任何一个有知识、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人都能胜任的工作,是可以通过拷贝PPT课件就能复制的产品。这是一种错误观念。实际上,好教师讲课不是像一个传声筒那样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传达自己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和感受;他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现成的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和创造的过程。从1983年分来华师工作这30多年来,我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几乎每次教学中,事先都会用半天时间修改课件,不断否定自己,融入新的前沿知识、个人研究成果和理论思考。像做科研工作一样,教学也需要不断积累,反复打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人才精品。我很认同一位书法家对教师劳动的刻画:“琢磨倍仔细,精巧千思虑。耗尽满腔血,雕出惊人器。”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教学、教育活动的效果不应依据教师个人良好的感觉来评价,而是要依据学生身上有没有发生预期的变化来评价。我的教学目标追求,一是让学生“学有所得”,让学生构建起高水平的、精细化的、有组织专业知识体系,掌握心理学这门学科特有的思考方式,掌握独立完成知识创新的方法;二是让学生“学有所思”,也就是带着问题进课堂,解决了已有的问题后又带着更多的、更高层次的问题离开教室。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将学生造就成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可用之才。我喜欢鼓励的学生,是在课堂上能提出问题、指出我的教学内容中错误的学生,因为他才是真正“学有所思”的学生。

最后,我的生活志趣是“好为人师”。高校教师的任务有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教书育人多项,这些职能是相互支撑的,其中教书育人应是教师的中心工作。教育是一项世代延续的事业,科学研究也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只有精心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才能为我们的科学研究、学科发展不断提供高品质的人力资源。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今天的人才培养就是明天的科研生产力。每当我想到自己指导的研究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化蛹成蝶,达到了心理学专业人才规范,在社会各类岗位上承担重要职责,在科研、教学、社会管理各个行业做出骄人的业绩时,我的内心就充盈着一种人生的丰富之感,一种个人生命的延续之感。当一个教师是幸运的,今天我要在这里大声宣示:我的生活志趣——好为人师!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